不轻信“白大褂”忽悠 不轻信“大明星”宣传冬令进补,谨防保健品销售八大陷阱齐振松 陆晓军
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期,然而近日,开化县有两位老人向县消费者协会投诉,说他们花钱买了保健品,服用后不但没有起到保健养身作用,反而头晕、拉肚子,还花去了一笔医疗费。经有关部门检验,他们买到的都是过了保质期的保健品。 为此,开化县消费者协会发出消费警示,提醒大家购买保健品时要警惕以下8种促销手段,不要落入销售陷阱。
陷阱一:利用“赠药”、“免费试用”等手段吸引人。 陷阱二:打着“高科技”的牌子上门推销。由于既没有发票也找不到店铺,出了问题也只能自认倒霉。 陷阱三:在社区打着“名医义诊”的旗号,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“名师”,用虚高的检测结果来唬人。 陷阱四:以“免费出游”为名,派专车接送老人,还免费赠餐让老年人过意不去。殊不知,小小的惠赠后面隐藏着锋利的“宰人刀”。 陷阱五:举办各种“专家讲座”,其实往往是穿白大褂的“专家”天花乱坠地宣传某种保健品的神奇效果。 陷阱六:在公园用会员制的名头促销,宣称只要购买保健品就可入会,入会后还有种种好处。如果你没有当场入会,就会有“专家”来关心你的身体状况,并套取你的电话号码,以期日后销售。 陷阱七:在商场门口“免费抽奖”,让你得到“优惠购买某保健品”的大奖。还有托儿在一旁“煽风点火”,说自己吃了这个保健品效果如何如何神奇。 陷阱八:利用老年人渴望亲情的心理,销售人员先是经常嘘寒问暖,然后软磨硬泡地让老年人上当。 消协提醒大家,对保健食品广告要坚持5个“不轻信”:一是不轻信广告里的神奇效果;二是不轻信大腕明星的宣传;三是不轻信“白大褂”的忽悠,穿白大褂的不一定就是医务工作者;四是不轻信百分比,如吸收率、沉积率、使用率、有效率、治愈率等等;五是不轻信保健食品宣传的图像信息,以免上当受骗。 |